云烟香烟价格表,香烟回收,南京,中华香烟价格表

?

徐經理18936085105

技術支持

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張掖市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意見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0-07-14




張政辦發〔2018〕130號

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張掖市循環農業

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市直及省屬駐張有關單位:


《張掖市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各自職能職責,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8月8日




張掖市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的通知》(甘政辦發〔2018〕92號)精神,切實推動全市循環農業產業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緊緊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以生態產業鏈為載體,以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推進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農業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優勢特色農產品發展水平,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共贏。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較大進展,綠色與特色優勢充分發揮,基本形成全市鮮明的區域循環主導模式,生產方式加快轉變,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基本實現,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形成產業融合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持續改善、產品優質安全的循環農業發展格局。


(一)循環農業示范建設取得突破。創新推廣以秸稈和畜禽糞便利用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技術和模式,突出打造一批循環農業示范樣板和亮點,力爭創建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示范縣3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糧改飼面積達到18萬畝以上,占糧食播種面積的20%。


(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顯著提升。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利用率達到75%以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0%以上。


(三)農業投入品使用減量節約。全市年節約農業用水1.5億方,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7,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30%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全面減量化。


(四)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確保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8萬畝,力爭完成44萬畝,耕地基礎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78%,全市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8.89%,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草原植被蓋度達到53.5%。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五)產業融合協同推進。農村三產融合有大的突破,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8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休閑觀光農業健康發展,以休閑農業為重要內容的鄉村旅游總收入達到18億元,帶動受益農戶3萬戶,循環農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到2025年,全市循環農業優勢彰顯,打響綠色生態品牌,建成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構建市場潛力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循環農業產業體系,綠色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利用,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走出一條農牧結合、糧飼兼顧、草畜配套、種養循環、產加銷一體化發展、資源生態永續利用的循環農業發展之路。


三、工作重點


(一)立足優化縣域生態布局,加快構建循環農業模式。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創新循環農業生產方式,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深入開發農業農村生態涵養功能、休閑觀光功能、文化體驗功能,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創新新供給、引領新消費、形成新動能,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區域循環農業體系。


1.突出培育戈壁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新業態。充分利用我市土地潔凈、光照足、溫差大、病蟲害少等獨特優勢,秉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以水定地、以水定產,以基質無土栽培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核心,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大力推廣“草—畜—沼—種”“草—畜—沼—菜”等循環模式和“種植業—養殖業—菌業”三元雙向等循環模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優質、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現代制種、馬鈴薯、草業、畜牧業、蔬菜、中藥材、釀酒原料等產業的綠色化改造,大力實施糧改飼項目,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健康養殖,配套建設大中型沼氣能源環境工程項目,加快有機肥工廠化生產,打造以養定種、種養結合、草畜配套、糧草兼顧、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新業態,建設綠色生態產業經濟帶,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直有關部門)


2.著力培育糧畜菜一體化區域循環模式。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種養結構,大力推行以種帶養、種養結合、糧經輪作、休耕免耕、間作套種等循環農業模式,提高灌溉農業資源化利用水平。在山丹、民樂、肅南縣構建“草產業—牛羊產業—加工業—生態有機肥—有機菜產業”等循環模式;在甘州區、高臺縣、臨澤縣突出發展優質蔬菜產業,構建“有機糧菜種植—畜禽養殖—有機肥還田”“菜—沼—畜”等循環模式,合理布局畜禽糞污收集加工處理中心,將畜禽養殖、有機肥加工、蔬菜種植、沼氣開發利用等環節鏈接起來,形成縣域生態農業循環格局。積極推進農耕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催化觀光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打造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農業增長極。(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發改委、市旅發委、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工信委、市財政局等)


3.大力培育沿山地區產業開發循環模式。山丹、民樂縣要因地制宜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草)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加快馬鈴薯、草畜、中藥材、油料、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培植培育。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地膜覆蓋旱作農業技術,積極發展優質馬鈴薯、道地中藥材、飼用玉米、優質苜蓿等優勢產業。在牛羊養殖鄉鎮,重點推廣“飼草(秸稈)—畜禽養殖—有機肥—綠色農產品”模式;在民樂中藥材主產區,重點推廣“中藥材—藥渣(下腳料)—飼料—養殖業”模式;在山丹、民樂縣馬鈴薯主產鄉鎮,重點推廣“馬鈴薯加工副產物(薯渣、薯液)—處理提取蛋白飼料—生態養殖”、馬鈴薯廢水(薯液)變肥水肥田等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加大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加快構建沿山特色優勢產業循環體系,提升生態治理和產業開發水平,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發改委、相關縣政府;配合部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工信委、市財政局等)


4.大力培育肅南及山丹馬場高寒牧區草地生態畜牧業循環模式。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草定畜,加快轉變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舍飼養殖,重點推廣“牧區繁殖、農區育肥”“農區供草、牧區舍飼”畜草雙向對流的循環模式,做優做強草食畜牧業;積極發展牦牛、肅南高山細毛羊、油菜、山地藥材等特色種養業,推廣“畜—糞便—有機肥—無公害農產品”、“牧草—養畜—加工”等循環模式,做強畜產品、皮毛、山地藥等精深加工,加快培育高原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打造一批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畜牧產業集群。(牽頭部門:市畜牧獸醫局、市農業局、市發改委、肅南縣政府、中農發山丹馬場;配合部門:市直有關部門)


5.大力培育綠色高效現代都市農業循環模式。甘州區、高臺縣、臨澤縣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和設施裝備對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豬等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加快建設集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精品農業、創意農業為一體的農業圈。重點推廣“秸稈—畜禽養殖—沼氣—有機肥—果園(菜園)—無公害農產品”、“秸稈(尾菜)—基質—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飼料有機肥—生態養殖和有機農業”、“餐廚垃圾—有機肥料—果園(菜園)—無公害農產品”等循環農業模式,打造省級綠色生態農產品加工基地,著力培育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城鄉協調發展的都市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創建一批特色田園綜合體,突出發展都市養生養老、休閑度假、觀光娛樂、科普體驗、文化創意等集“吃、住、行、游、購、養”功能為主要內容的都市休閑農業,推動現代農業與都市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循環發展。(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旅發委、相關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水務局、市工信委、市財政局)


(二)圍繞六大循環模式,實施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以“糧改飼”為突破口,優化種養結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夯實循環農業支撐體系。


1.“糧改飼”工程。以甘州區、高臺縣、臨澤縣為重點,加大青貯玉米推廣,采取市縣共建方式建成10萬畝飼用玉米商品草基地,打造形成飼草產業基地草畜產業融合帶,建成重要的優質飼草生產供應基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糧飼兼顧、草畜配套、以養帶種、農牧互促”發展導向,以玉米為突破口推動糧改飼,對農區調減玉米發展飼草給予一定補助,引導壓減主產區籽粒玉米,調種飼用玉米、紫花苜蓿、燕麥草、飼用高粱等優質飼草作物。實施飼草產業經營主體培育項目。扶持壯大飼草龍頭企業,規范提升飼草合作社,支持飼草家庭農場,強化飼草行業協會紐帶作用,打造一批飼草產業化聯合體。山丹縣、民樂縣、肅南縣等高原區要立足草畜轉化形成青貯玉米、草顆粒、草粉等草產品生產基地,以奶業需求為導向,發展高端青貯玉米、苜蓿、燕麥草等草產品基地。2018年-2020年每年實現糧改飼面積6萬畝。總結推廣種養結合典型模式,擴大糧改飼試點范圍,分區域、分年度著力推進,以6個牛羊產業大縣為重點建設飼草料基地,推動飼草料品種專用化、生產規?;N售商品化。健全完善草牧業“種、管、收、儲、運”生產服務體系,引導區域牛羊養殖向全株青貯飼喂適度轉變,農業種植結構向糧經飼統籌方向轉變,促進種養結合機制新突破,著力提高種養綜合效益。積極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配套完善青貯窖、飼草棚等設施建設,爭取實施農業部列縣區糧改飼試點項目。到2020年,力爭“糧改飼”面積達到18萬畝,培育飼草加工能力65萬噸以上。(牽頭部門:市畜牧獸醫局、市農業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直有關部門)


2.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扶持秸稈飼料生產加工規模企業和農戶,建設青貯氨化窖池和秸稈飼料儲備庫,補貼購置秸稈收獲、打捆、運輸、鍘切、揉絲、粉碎、壓塊、加工等機械設備,提高秸稈飼料生產加工機械化水平。以秸稈飼料化利用為主導,以肥料化、基質化利用為補充,以能源化利用為輔助,深入實施糧改飼項目,探索建立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統籌推進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形成糧草兼顧、草畜平衡、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結合鄉村環境整治,積極利用秸稈生物氣化(沼氣)、熱解氣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發展生物質能,合理安排秸稈發電項目,優化農村能源結構。積極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營養枕(盤)生產,引導發展人造板材、包裝材料、餐具等產品生產。因地制宜推廣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機械直接還田。集中財政資金,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創新引導開展商品化飼草開發型、流動服務型、農牧結合服務型等多種模式,實施規?;洜I、產業化運作。加強“秸稈飼料銀行”建設,完善“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組織、引導協會通過合同、訂單、協議等形式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原料供應和合作關系,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飼草料市場健康發展。到2020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飼料化利用率達到75%,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直有關部門)


3.畜禽糞污循環利用工程。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式,推廣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專業化能源利用、固體糞便肥料化利用、肥水肥料化利用、污水達標排放等經濟實用技術模式,建立完善糞便儲存、回收和利用體系,在畜禽養殖集中區建設一批畜禽糞污處理和有機肥生產設施,整縣推進畜禽糞污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畜禽糞便自然發酵、好氧發酵、有機肥生產、沼氣生產、渣液還田等資源化利用技術,培育建設一批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的有機肥加工生產主體。在養殖密集區,按照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種養結合的思路,改造和完善一批生豬、肉牛、奶牛、蛋雞和肉雞規?;B殖場污糞處理設施;實施畜禽糞便為原料的有機肥生產應用、沼氣工程等項目,結合縣區蔬菜、馬鈴薯、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則通過建設肥料供應站、水肥一體化等措施,大力推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技術,每年創建7個部、省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開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試點示范3處以上。到2020年,全市糞污收集和處理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達到75%以上,糞污處理利用率達到75%以上,實現生態消納或達標排放(牽頭部門:市畜牧獸醫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財政局等)


4.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程。深入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在糧食、油料、果品、蔬菜等特色優勢產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術措施,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在沿山旱作農業區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深松深耕等技術,在設施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上廣泛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規范限量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深入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大型施藥器械和航空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采取增施有機肥、土壤改良劑、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壟膜溝灌、深松耕技術等系列農藝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減少化肥施用量。深入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有機融合,建設一批綠色防控展示區,不斷擴大推廣示范規模,逐步實現整村整鄉整縣跨區域綠色防控和病蟲監測智能化、綠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藥科學化、統防統治專業化。到2020年,全市統防統治面積160萬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達到40%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120萬畝次以上,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30%以上。(牽頭部門:市農業局;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質監局、市環保局、市財政局等)


5.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工程。圍繞特色產業加工環節的下腳料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將標準化屠宰場和馬鈴薯、果蔬、中藥材等加工副產物及下腳料納入循環化利用體系,充分發揮資源化利用的兜底作用,以沼氣為紐帶建設一批資源化利用示范點,分年分批實施屠宰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推廣副產品加工過程的廢物處理和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大力開展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的清潔化生產,重點實施薯渣、薯液、藥渣、尾菜、秸稈、油料餅粕、畜禽皮毛骨血等下腳料和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與無害化處理,拓展延伸特色優勢產業鏈條,降低廢棄物排放量,提高農產品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尾菜處理率達到50%以上,畜禽屠宰企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0%以上。(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工信委、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財政局等)


6.農業水資源高效節約利用工程。加大噴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渠道防滲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并積極推廣農業物聯網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技術。推廣渠道防滲、噴灌、滴灌等灌溉節水技術,初步建成農業高效節水體系,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0萬畝。推廣保墑固土、生物節水、地膜覆蓋種植,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基本完成,強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大中型灌區田間工程配套,增強農業抗旱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推行農藝節水保墑技術,重點推廣覆蓋抑蒸的抗旱保墑節水技術,改進耕作方式,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抗旱品種。到2020年,全市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高效節水技術應用面積累計達到10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牽頭部門:市水務局、市農業局;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等)


7.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程。采取增施有機肥、土壤改良劑、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壟膜溝灌、深松耕技術等系列農藝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改良修復基本農田,提升耕地質量。強化農田生態保護,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統籌整合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項目,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復、休耕輪作、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推動用地養地有機結合,實現化肥農藥減量、耕地休養生息永續利用。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174.6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24萬畝,耕地鹽漬化、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國土資源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直有關部門)


8.生態循環模式推廣工程。分縣區總結推廣標準化、綠色化、清潔化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和模式,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生產全程清潔。充分利用種養業生產中產生的農作物秸稈、果蔬殘渣、菌棒廢渣、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促進秸稈還田、生產有機肥、生物發酵生產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等,不斷創新完善“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農業模式,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直有關部門)


四、工作路徑


(一)打造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提升循環農業核心競爭力。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特色優勢產業綠色生產方式改造,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循環、全要素創新,加快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體系。


1.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大力引進西門塔爾、安格斯、利木辛、荷斯坦等優良品種,扎實做好黃牛、藏耗牛、白牦牛等地方品種保護與雜交改良,加大種畜場建設力度,加強基礎母牛保護,牛良種化程度達到80%;利用專門化肉羊品種開展肉羊雜交改良,選育提高藏羊、高山細毛羊等地方優勢品種品質,加大種羊場建設力度,大力推廣雜交繁育等先進適用技術,羊良種化程度達到85%;每年篩選適宜新品種10—20個,加快建設種苗基地,培育一批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設施蔬菜優質種苗統供率達到80%以上;每年引進耐旱、多抗、優質高產專用型品種2—3個,健全和完善原原種、原種、一級種三級種薯擴繁體系,年產脫毒原原種2億粒以上,建設原種生產基地5萬畝,生產用種薯基地10萬畝,確保脫毒一級種薯普及率達到100%。(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科技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


2.建設標準化種養循環基地。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品牌質量,建設一批生態環境好、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種養循環示范基地,創建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鄉鎮。草食畜牧業:實行集中連片開發,建成全市100萬頭肉牛標準化養殖基地、500萬只優質肉羊養殖基地,全市肉牛、肉羊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50%、60%。適度發展露地及設施葡萄、枸杞、紅棗、優質梨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果生產基地,實施果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全覆蓋,全市特色經濟林果面積達到100萬畝左右。蔬菜產業:重點打造特色優質蔬菜生產基地,積極發展秋延后、春提早為主的全鋼架塑料大棚蔬菜,重點發展冬春淡季日光溫室設施蔬菜。全市培育10個5000畝以上規模的蔬菜重點鄉鎮,打造精品蔬菜標準園10個,蔬菜總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設施蔬菜面積達到20萬畝。馬鈴薯產業:全面實施脫毒種薯全覆蓋工程,重點打造全粉和薯片加工型、早熟菜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和高海拔區脫毒種薯生產基地。扶持建立原種生產基地5萬畝、一級種薯生產基地10萬畝,實現50萬畝以上馬鈴薯種植面積脫毒種薯全覆蓋,確保鮮薯150萬噸的生產目標?,F代種業:重點發展雜交玉米、花卉瓜菜制種,優質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全市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地方農林特產:突出“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精、小而美”特色,特別是著力發展民樂紫皮大蒜、“金花寨”小米、高臺番茄醬、祁連葡萄酒等地方特色產品,發展提升地方特色小雜糧生產水平。飼草產業:重點建設苜蓿、飼用玉米、燕麥等優質牧草生產基地,推動形成飼草產業基地和農牧交錯區草畜產業融合帶,人工飼草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飼草良種化率達到85%以上。(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


3.打造生態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以培育特色產業加工集群和培植縣域經濟地方財源為核心,圍繞各縣區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突出特色、全鏈推動、集群發展,積極引進和培育上下游配套加工企業,實施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和生態化改造,加大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節能干燥、清潔生產等技術升級,提升農產品的加工檔次和技術含量,全力打造國家綠色生態農產品加工基地。加強農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優化分工,吸引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聚集,創建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便利化服務網絡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和融合發展先導區,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特色小鎮,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1.2∶1,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達到50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80億元。(牽頭部門:市工信委、市農業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


4.完善農產品產銷對接和市場體系。加強對我市名特優農產品的推介力度,統籌協調做好京津滬、粵港澳、成渝區內大市場的產銷對接,廣州江南市場等銷端市場;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依托知名電商平臺,搭建多元化的農產品網上展示館,拓展線上線下營銷渠道,布局完善國內外營銷網絡體系,推動張掖農產品走向中亞、東亞和東盟國家。加快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大力培育發展冷鏈物流企業,全面提升冷鏈物流水平。積極爭取將牛羊肉、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納入全國或區域農產品大宗期貨交易平臺。到2020年,全市建成省級以上大型物流集散與配送中心1個,綜合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3個,農產品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10億元,培育年交易額超千萬元的農業電商主體達5個。(牽頭部門:市商務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扶貧辦等)


5.推進“三園一體”建設。緊盯草食畜、高原夏菜、道地中藥材、優質馬鈴薯、現代制種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打造一批集種養殖生產、技術研發、農產品加工、冷鏈倉儲、休閑觀光、廢物處理、創業示范為一體的循環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打造集農產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核心區,推動副產物梯次利用、全值利用和循環利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配套建設休閑農業板塊,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打造生態閉環循環系統,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中心、大型沼氣生產中心、有機肥生產加工中心、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等設施,實現生產要素互為條件、互為利用、零污染、零排放循環利用的閉環生態系統。力爭將每個園區打造成產業基地、億元企業、觀光景區、現代社區、培訓基地、科研中心、創業孵化平臺。到2020年,全市“三園一體”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三園一體”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20億元。(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6.強化品牌創建培育。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用品牌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按照“政府主導、主體運作、嚴格標準、財政支撐”的公共品牌創建機制,將區域形象品牌、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和企業合作社品牌捆綁營銷,做大做強品牌農業,全力叫響張掖優質農產品品牌,重點培育張掖玉米種子、張掖肉牛、張掖夏菜、民樂紫皮大蒜等區域性公用品牌,完善品牌培育、保護、營銷、監管等配套政策,鼓勵企業打造在國內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品牌、商標品牌,不斷提升綠色生態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用品牌提升價值、引領產業,把張掖的優質農產品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到2020年,全市培育區域公用品牌10個、企業產品品牌10個,打造特色農產品全國知名品牌5個。(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工商局;配合部門:市質監局、市商務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等)


(二)大力發展戈壁生態農業,打造循環農業新高地。突出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生態屏障建設,精心布局、合理開發利用戈壁、沙漠、鹽堿地和廢棄地,打造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支撐水平高、綜合生產能力強、生態環境友好、資源利用高效、產品特色鮮明的戈壁農業產業帶。


1.著力建設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構建戈壁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健全完善戈壁生態農業扶持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采取定向補助、先建后補、以獎代補、保費補貼等方式對參與戈壁農業開發的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扶持,市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優先提供融資擔保,鼓勵金融機構啟動日光溫室等設施裝備抵押貸款。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戈壁生態農業開發,集成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油、節能等節本減量增效技術,加快打造以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等農業設施為載體,以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為主要原料,以農業可再生資源基質化利用為接口技術,以高效園藝作物為主要生產對象,以基質無土栽培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核心,以規?;?、產業化、標準化、設施化、科技化、機械化、園林化、信息化、品牌化、高值化為標志的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全方位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創新完善“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標準化、綠色化、清潔化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和模式,加快推動戈壁生態農業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打造戈壁生態農業各環節廢棄物資源化、工廠化、商品化產業鏈條,開創生態生產、健康種養、肥藥減量、清潔節約、資源保護的循環農業新模式。依托最新生物工程技術,建設1座以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的有機栽培基質標準化加工廠,建立年產蔬菜種苗500萬株以上的工廠化育苗中心3個以上,食用菌主產區建立一定規模的原料發酵、袋料生產車間,戈壁蔬菜優質種苗和菌棒統供率達到100%。加快戈壁農業生產區冷藏、冷運、冷銷等冷鏈物流配套建設,廣泛利用電子商務、物流保稅區等現代營銷手段和平臺,做好產銷對接。到2020年,建成7.8萬畝高標準戈壁生態農業,新增優質高效園藝作物產品15萬噸,實現產值31億元。(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直有關部門)


2.立足功能拓展,著力創建戈壁生態農業田園綜合體。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依托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挖掘大漠戈壁、沙漠風光、設施農業等資源,拓展采摘體驗、觀光游賞、科普教育、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戈壁農業生態系統,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旅游服務業協調發展,創建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戈壁農業田園綜合體。到2020年,建成1個國家級和2個省級戈壁生態農業田園綜合體。(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旅發委、市環保局等)


3.立足清潔生產,著力打造戈壁生態農業綠色名片。嚴格控制外源污染,加強產地環境污染源頭管控。加強流程生產綠色化改造,加快創新完善戈壁生態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嚴格化肥、農藥、飼料、獸藥、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管理使用,扎實推進戈壁生態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真正實現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強化戈壁生態農業“四品”(品種、品質、品相、品牌)建設,加強戈壁農業宣傳推介,憑借戈壁生態農業綠色有機生態品質,全面打響戈壁生態農業品牌,打造西北乃至中亞、西亞、南亞和中東歐的“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通過3—5年的努力,創建1-2個馳名商標。(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各縣區政府;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


(三)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三品一標”認證,健全質量追溯體系。建立覆蓋全市大宗、優勢、特色農作物為主的農業標準體系,每年制修訂地方標準5項以上。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建立質量安全內控制度。加強標準示范推廣和使用指導,依托“三區三園”和田園綜合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基地創建示范,推動臨澤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甘州區、高臺縣“菜籃子”大縣、規模種養基地、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率先實施標準化生產,帶動千家萬戶走上標準化生產的軌道。加大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力度,指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認證和品牌創建,并納入各級政府特色產業獎補范圍, 力爭全市“三品一標”產品數量年增幅保持在8%以上,無公害農產品達到40個,綠色食品達到170個,有機農產品達到40個,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達到6個,“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260個以上。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信息查詢、監管、檢測等核心功能,扎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加快建設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爭取到2020年將“三品一標”企業和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畜禽屠宰企業納入追溯管理,實現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牽頭部門:市農業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配合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畜牧獸醫局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進循環農業快速發展。各級政府要把循環農業發展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內容。市級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各縣區要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細化目標任務、循環模式、工作舉措,建立循環農業發展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建立和完善循環農業發展的考核機制,積極探索與綠色發展相適應的統計方法,完善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指標,健全統計考核體系。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對循環農業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建立獎懲機制,對循環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落實不力的依紀依規進行問責。要加快 “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完善涉農部門權責清單,加快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全力推進“一窗辦、一網辦、簡化辦、馬上辦”等改革服務,實現農業領域“一站式”服務和“一網通”辦公。


(二)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財政金融支撐體系。擴大擔保、貼息、基金、風險補償以及PPP合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資金規模,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循環農業重大技術推廣和循環農業產業開發。優先保障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建設扶持資金投入,支持“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循環農業產業開發模式。有效利用綠色金融激勵機制,探索綠色金融服務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綠色信貸及專業化擔保支持力度,創新綠色生態農業保險產品。建立全市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項目名錄和項目庫,加大金融對入庫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融資支持,穩步擴大綠色金融規模。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在農業綠色循環發展領域的推廣應用,尤其是要爭取運用好省上1000億元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1000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貸款、500億元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節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動物疫病凈化和生態保護修復等領域。優先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市掛牌,支持符合條件的循環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在證券市場和銀行間市場發行綠色債券、綠色債務融資工具。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貸款抵押方式,盡快推出針對戈壁生態農業日光溫室的抵押貸款項目。


(三)加強科研攻關和推廣,強化科技創新體系。依托甘肅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專家團隊,集中突破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修復、農產品綠色加工儲藏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循環技術瓶頸制約,尤其率先突破馬鈴薯玉米淀粉加工廢水利用、畜禽骨血臟器生化制品加工、果蔬皮渣綜合利用等一批主體迫切、節本增效、可復制易推廣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完善循環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換機制,推動農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施循環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每年重點推廣10項重大技術,集成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與處理、沼氣工程、有機液肥(沼液)精準施用等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大力推廣厭氧發酵技術、大型沼氣池三沼綜合利用技術。集成推廣規范飼料、飼料添加劑、獸藥、化肥、農藥、農膜等清潔化生產技術。集成推廣“設施增地”及鋼架大棚、水肥一體化、立體栽植、多層養殖、噴灌滴灌等集約化生產技術。集成推廣新型農作制度、節水灌溉、旱糧生產及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節地等節約化生產技術。加快推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控濕、控溫、控水、控肥、控病等智能化生產控制技術。加強生態循環農業領域實用人才培訓和隊伍建設。大力培育和引進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循環農業經理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推廣機構等舉辦循環農業專題培訓班,分期分批培訓農村環境監測、生態修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復合型人才,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節能減排、品牌創建等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內容,在培訓區域上向貧困地區傾斜,培養一批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其率先開展綠色生產;在農業農村廣泛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知識普及型教育宣傳,樹立全民綠色發展理念。


(四)充分發揮基層作用,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完善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建立循環農業績效考評和示范推廣責任制度,督促基層推廣機構履行循環農業示范推廣職能,加快循環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加強鄉村獸醫隊伍建設,落實聘用0.1萬名村級防疫員。強化基層農經綜合服務陣地建設,建立健全“三資”委托代理平臺,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清產核資、“三變”改革等服務。堅持服務專業化、管理標準化、運作市場化,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會服務組織,積極參與循環農業產業開發服務。鼓勵返鄉能人、大學生村官、種養大戶、職業農民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參與“三園一體”建設。實施“一鄉一農機合作社”創建,鼓勵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成立聯合社,不斷提高整體服務能力。促進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和經營服務組織融合發展,鼓勵農技推廣機構通過掛職人員派駐幫扶、共建等方式,為服務主體提供全程化、個性化、精準化指導服務。創新循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采取政府購買、獎勵補助等方式,大力培育專業化經營性服務組織,生產機構和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托管、農產品代儲代藏等服務。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投入,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健全完善綠色農產品產銷對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社會化服務。充分利用國家和省級農業面源污染定位監測網絡,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定位監測工作,摸清我市農業資源環境底數,建立農業重要資源臺賬,建立健全耕地、草地、漁業水域、生物資源、產地環境以及農產品生產、市場、消費信息監測體系,定期監測農業資源環境承載狀況,構建科學的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為循環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五)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加快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摸清存量、分清變量、做實確權,做好成員界定和折股量化;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三變”改革,承接農戶和村集體的入股股份,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加快對特色優勢產業綠色化改造和循環農業產業鏈條開發,讓各方從循環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中分享收益。創新循環農業政策供給,建立健全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財政、投資、價格、土地、環境、運營、監管等政策體系,各縣區要盡快建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清單、綠色農產品加工項目清單、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設備引進補貼清單。加快完善“一控兩減三基本”配套政策,支持開展青貯玉米和苜蓿種植、良豆良草輪作、秸稈還田、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積造施用有機肥等。探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引導政策和生態保護負面清單制度,爭取形成項目補助、技術補貼、生態補償相配套的組合政策。


?

產品展示

最新資訊

?

徐經理18936085105

手機:徐經理18936085105/王經理18013113750/顧經理18112779166
電話:徐經理18936085105
傳真:0512-66583571
郵箱:hanbok@foxmail.com
地 址: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許家港路298號

韓博科技專業生產廚余垃圾處理器,餐廚垃圾處理器,食物垃圾處理器,歡迎來廠參觀!同時提供有機垃圾處理設備新聞,餐廚垃圾處理設備成功案例及技術!

站長QQ:1294562135網站地圖